2019年腾讯刚以15亿美元天价续签5年NBA转播权,结果不到一年就闹出停播风波。其实双方早就在新周期谈判中较劲——NBA想借着中国市场热度**抬高版权费**,而腾讯认为疫情期间赛事价值缩水,价格必须回调。
举个栗子,当时腾讯内部流出一份数据:2020年季后赛单场观看量比2019年暴跌40%。这种情况下,要维持每年3亿美元的版权支出?搁谁都得掂量掂量!更别说还得承担解说团队、服务器这些硬成本。
谈判桌上还有个隐形玩家:咪咕视频。这家背靠移动的土豪平台曾试图截胡,但最终因NBA坚持捆绑销售(必须打包购买WNBA等冷门赛事)而谈崩。你看,这波操作直接把国内平台都整不会了。
2020年3月NBA突然停摆,这可把转播方坑惨了。原定播出的82场常规赛直接腰斩,后来复赛又搞什么“泡泡园区”封闭比赛,观众看着球员在空荡荡的球场打球,那氛围...简直跟看训练赛似的!
广告商这时候也集体撤资——谁愿意在没观众的比赛中投广告啊?据某品牌市场总监透露:“我们测算过,泡泡赛事期间的广告转化率**暴跌60%**,这钱扔水里还能听个响呢!”
更绝的是时差问题。在奥兰多复赛后,国内观众想看直播得凌晨三点爬起来。你说这收视率能好看么?平台花大价钱买的版权,结果观众都跑去看盗链了,换谁都得急眼。
现在年轻人看球早就不一样了!以前大家守着电视看完整场比赛,现在抖音刷个集锦就完事。2020年正好是短视频爆发年,某平台数据显示,NBA赛事碎片化内容播放量**暴涨300%**。
这导致个怪现象:虽然看直播的人少了,但NBA话题热度反而更高。詹姆斯隔扣的GIF动图、库里超远三分的15秒短视频,传播效果比整场直播强多了。平台方突然发现,花大价钱买直播权,还不如做赛事集锦来得划算。
就连解说行业都受冲击,很多观众选择关原声看盗播——反正精彩镜头刷手机都能看,何必熬夜听解说尬聊?这种用户习惯的迁移,直接把传统转播模式架在火上烤。
这次停播就像捅了马蜂窝,后续影响持续发酵。最明显的变化是**版权价格回归理性**,2023年NBA新媒体版权最终以每年2亿美元成交,比2019年直接打七折。
平台方也开始搞创新自救,你看现在腾讯力推的“会员专属视角”“AI智能剪辑”,咪咕玩的“VR沉浸观赛”,都是被逼出来的招。甚至连广告模式都变了,现在流行比赛暂停时插播“扫码领红包”,硬是把危机变成了转型契机。
说到底,这次停播事件给行业上了生动一课:在用户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,光靠砸钱买版权的老路子行不通了。就像球迷们说的:“看个球而已,何必搞得那么累?”这或许就是新时代体育传播的生存法则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