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球迷发现,央视体育频道突然"断更"英超直播,连集锦节目都大幅缩水。这事儿可让熬夜看球的铁杆粉们炸了锅——英超作为全球商业价值最高的足球联赛,怎么就突然在传统电视平台"消失"了?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,聊聊这背后的版权暗战、政策转向和商业博弈。
英超转播权价格这些年就跟坐火箭似的,2010年新英体育3年1.8亿美元拿下大陆版权时,大家还觉得是天价。等到了2022年,爱奇艺掏出的7年5.3亿美元合同直接把门槛抬到新高度。央视作为传统媒体,既要考虑预算红线,又要平衡其他赛事转播,这账算下来确实犯嘀咕。
举个具体例子,英超单赛季380场比赛全包的话,平摊下来每场直播成本高达20万美元。而央视广告时段的变现能力,在短视频平台冲击下已经大不如前。说白了,转播英超可能变成赔本赚吆喝的买卖,这生意搁谁都得掂量掂量。
不知道大伙注意没有,最近三年央视明显在加大中超、CBA、女排等本土赛事的转播力度。这可不是巧合——上头去年刚发的《全民健身计划》,明明白白写着要"培育本土职业联赛品牌"。某位不愿具名的台里制片人私下透露:"现在采购海外版权的审批流程,比往年复杂了不止两倍。"
还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:英超转播时段经常和《新闻联播》后的黄金档撞车。现在台里要留出足够时间播脱贫攻坚专题、红色纪录片这些主旋律内容,英超这种"纯娱乐"项目自然要给政治任务让路。你懂的,这背后的考量可不止商业那么简单。
现在年轻人看球,谁还守着电视机啊?手机、平板、投影仪才是标配。腾讯体育、咪咕视频这些平台,不仅能看4K超清直播,还能随时回看、多路解说、发弹幕吐槽。我有个95后的表弟说得实在:"看央视解说就像听新闻联播,新媒体那边能边看边跟全国球迷唠嗑,这才带劲!"
数据更能说明问题:2023年英超观赛用户中,移动端占比突破82%,电视端只剩不到15%。广告主们也跟着用脚投票,英超相关品牌合作80%都流向了新媒体平台。这种情况下,央视选择收缩战线,倒也算及时止损的明智之举。
这事儿要我说还没到终局,指不定哪天央视又杀个回马枪。现在业内猜测主要有三种可能:一是和咪咕、爱奇艺搞联合转播分摊成本;二是专注制作深度专题节目,比如《英超故事会》这类文化IP;三是在欧冠、五大联赛等其他赛事上找补影响力。
不过话说回来,英超这次从央视消失,倒是给中国体育产业提了个醒:当商业价值撞上政策导向,当传统媒体遇上数字革命,没有哪个平台能永远躺在功劳簿上。球迷们也别着急上火,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看全场次直播,说到底,咱们观众的选择权反而更大了不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