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腾讯体育突然减少NBA常规赛直播场次,这事儿在球迷圈直接炸了锅。有人说这是版权费谈崩的前兆,也有人吐槽是用户看球习惯变了平台扛不住成本。咱今儿就掰开揉碎了聊聊,这背后到底藏着哪些门道?
要说腾讯当年豪掷15亿美元拿下NBA五年转播权,那可是轰动体育圈的大手笔。但最近两年情况有点微妙——您瞅瞅现在每周直播场次从巅峰期的20+场降到不足10场,连湖勇大战这样的焦点战都开始搞图文直播了。
业内人士给咱透了点风:每年3.5亿美元的版权摊销成本实在扛不住。特别是疫情后广告主预算缩减,会员增长又碰到天花板,光靠卖「篮球会员」和贴片广告根本填不上这个窟窿。有数据说去年NBA版块亏了至少2个亿,搁谁都得掂量掂量。
不知道您发现没有,现在00后看球的路子跟咱们那会儿完全不一样。地铁上随处可见的——都是刷着短视频看十佳球集锦的小年轻,完整看场48分钟比赛的反倒成了稀有动物。
腾讯自家数据挺能说明问题:短视频片段播放量是直播的3倍多,赛后集锦观看时长同比暴涨67%。说白了大家现在要的就是「5分钟看完比赛精华」,谁还愿意熬夜看加时?这种用户习惯的巨变,逼得平台不得不调整内容策略。
还有个不能明说的因素——这两年文娱领域监管收紧大伙儿都懂。NBA因为某些敏感事件,在咱们这儿始终有点「戴着镣铐跳舞」的意思。您看现在转播时解说词越来越谨慎,有时候连球迷互动弹幕都得实时过滤。
更关键的是,上头现在大力推全民健身和本土赛事。像CBA、中超这些自家联赛的曝光权重明显提升,平台也得跟着指挥棒走。前两天体育总局刚发的文件里,关于「优化国际赛事传播结构」的提法,您品,您细品。
首当其冲的就是广告金主们开始犯愁。原先在NBA直播间投广告的企业,现在得重新评估投放效果。听说某运动品牌已经把30%的预算转投短视频平台,专做球星卡点短视频。
对咱们普通球迷来说,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看球渠道变少了。不过话说回来,咪咕、快手这些平台正在暗戳戳抢市场。上周还看见咪咕官宣要搞「NBA二路解说」,这是要趁虚而入的节奏啊!
至于未来走势,业内普遍预测腾讯可能会改「保大放小」策略——重点转播季后赛和全明星周末,常规赛就放点集锦和花絮。毕竟商业逻辑摆在那儿:与其赔本赚吆喝,不如把资源砸在刀刃上。
说到底,这次调整既是商业规律的必然,也是体育消费升级的缩影。当「看球」变成「玩球」,当直播转向碎片化,这个价值千亿的体育内容市场,怕是要迎来新一轮洗牌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