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篮球迷,2017年看NBA直播最头疼的就是——到底哪个台在播?那时候网络平台还没现在这么发达,电视台还是主力军。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,当年CCTV5、腾讯体育这些平台都是咋分配转播权的,顺便聊聊那些年咱们追过的球星和熬夜看球的经历。
2017年啊,CCTV5还是NBA在中国的"亲儿子",每周二、三、六、日雷打不动安排直播。特别是周末的焦点战,像勇士打骑士这种总决赛预演,那收视率能冲到同时段前三。不过有个槽点——**CCTV5经常掐头去尾**,比赛最后两分钟要是进入垃圾时间,导播咔一下就切到其他节目了,气得球迷直拍大腿。
地方台这边,广东体育、北京体育这些经济强省的频道偶尔会插播当地球迷爱看的队伍。比如广东体育就爱播有易建联的球队比赛,不过覆盖面实在有限,外地观众基本看不着。说实话,当年能稳定看NBA的电视台,十个手指头都数得过来。
要说转折点,2017年腾讯体育真搞了个大动作。他们从2015年签的5年5亿美元合约开始发力,这年把直播场次拉到了每周12场以上。记得那会儿APP里有个"球队通"服务,花199块就能看主队所有比赛,不过想多看几场还得买更贵的联盟通。**这操作当时没少挨骂**,但确实培养起了国内球迷的付费习惯。
有个冷知识可能年轻球迷不知道:腾讯最早搞免费直播时,解说都是兼职的大学生!后来才慢慢请来杨毅、王猛这些专业解说。要说用户体验,那会儿的直播码率也就720P,和现在4K比确实糊,但总比电视台的广告少啊!
当年懂点技术的球迷,十个有八个用过NBA League Pass。这官方国际版每年要价199美元,能看所有比赛还没广告。不过有个坑——**地域限制搞死人**,明明买了服务,碰上国内有转播商的比赛还是看不了。结果就是得配合VPN来回切地区,网速慢得像乌龟爬不说,信用卡扣款还老出问题。
还有些人走偏门去赌球网站看盗播,画质差得连球员号码都看不清,解说还带着东南亚口音。最绝的是虎扑文字直播区,一堆网友玩"听声辨位":"哎刚才这声欢呼肯定是哈登进三分了!"现在想想真是又心酸又好笑。
2017年那会儿看球装备也很有意思,很多人刚开始用手机支架夹在床头熬夜看球。记得贴吧里流行过用电脑HDMI线连电视的教程,结果不少人把显卡接口烧了。当时小米盒子刚出国际版,能装NBA APP,瞬间成了球迷圈里的硬通货,黄牛价炒到官方价两倍多。
有个数据很有意思:**2017年腾讯NBA直播峰值流量比2016年暴涨300%**,但80%用户都是在厕所用流量偷看比赛。这也催生了后来的"小窗口模式"和"老板键"功能,打工人摸鱼看球的需求,原来早有苗头。
现在回头看,2017年真是NBA在中国转播的分水岭。电视台和网络平台开始交接棒,付费模式逐渐跑通,球迷也从被动接受转播变成能自主选择。虽然画质、解说、互动和现在没法比,但那种守着固定时间看比赛的仪式感,还有和网友同步吐槽的快乐,现在反倒越来越少了。下次再有人问"哪个台播NBA",咱们这些老球迷可得好好给年轻人上上历史课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