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球迷朋友,今天咱们来唠唠2019年那场轰动体育圈的英超版权大战。当年苏宁旗下PP体育以5.23亿英镑(折合约46亿人民币)天价拿下2019-2022赛季独家转播权,直接改写国内体育赛事版权格局。这背后既有资本博弈,也有用户观赛习惯的剧烈震荡,更埋下了后来「版权泡沫破裂」的伏笔...
2019年英超开出的海外版权包,绝对算得上「香饽饽中的战斗机」。要知道当时英超全球版权总收入突破90亿英镑,中国大陆地区就贡献了超过5%的份额。PP体育敢砸这个钱,说白了就是看中英超在国内的「流量金矿」。
这里有个关键数据:2018/19赛季英超在中国区观赛人次达到12.8亿,是西甲和德甲的总和。特别是曼联、利物浦这些传统豪门的比赛,单场就能带来百万级付费用户。用当时PP体育高管的话说:「我们买的不是赛事直播权,而是中国球迷的注意力入口」。
独家版权刚到手,PP体育就玩起了「二道贩子」的套路。把非焦点赛事分包给咪咕视频和腾讯体育,自己攥着「双红会」「曼市德比」这类重磅对决。这种「切香肠」式分销,既分摊了成本压力,又防止竞争对手拿到完整版权包。
不过用户可不买账啊!想看全赛季比赛得同时买PP体育会员(598元/年)+咪咕会员(268元/年),整套下来比买有线电视贵3倍。当时贴吧里最火的段子就是:「以前骂央视广告多,现在求广告回来换免费直播」。
最要命的是付费墙撞上中国市场的特殊性。虽说2019年国内视频付费习惯初步形成,但体育赛事直播的「即时性」和「社交属性」,让很多球迷宁愿看盗链也不愿掏钱。有个调查数据显示:英超付费转化率仅17.3%,远低于预期的35%。
平台后来搞的「单场付费」(9.9元/场)更是被吐槽「吃相难看」——关键战役经常出现付费后卡顿、解说掉线的情况。记得曼城和利物浦的争冠关键战,服务器直接崩了半小时,微博上#PP体育退钱#的话题阅读量当天破2亿。
2020年疫情爆发后,这个天价合同彻底成了「烫手山芋」。赛事停摆导致广告主撤单、会员大规模退款,更要命的是合同里写着「无论是否完赛都需全额支付版权费」。据内部人士透露,PP体育光2020年就亏损23亿元,最终在2021年提前终止合同,赔了2.5亿美元违约金了事。
这场豪赌给行业留下深刻教训:体育版权不是简单的「价高者得」,要考虑本土市场的付费意愿、技术承载力和风险对冲能力。现在回头看,2019年那纸天价合同,既是大陆体育版权时代的巅峰,也是泡沫破灭的起点。
如今英超版权重回「分销时代」,爱奇艺、咪咕、抖音多家分食。但每次看到平台打出的「超清1080P」「多路解说」标签,老球迷们还是会想起2019年那个充满野心与混乱的赛季——那会儿虽然骂得凶,但确实是中国体育付费直播最接近「质变」的时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