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铁杆球迷发现,打开手机刷不到NBA直播了。这事儿吧,说突然也突然,但细琢磨其实早有苗头。咱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,版权博弈、平台策略、政策影响这三条关键线是怎么拧成这根"断播绳"的。
要说这事儿,得先提腾讯体育五年前那波15亿美元天价续约。当时各家平台抢NBA版权就跟超市抢鸡蛋似的,你加价我翻倍。可如今呢?广告收入跟不上烧钱速度,去年某平台单季度体育板块就亏了3个亿。 最近听说NBA又想抬价20%,平台方直接拍桌子:"地主家也没余粮啊!" 现在短视频平台疯狂分流,传统直播的观众黏性早就不如从前。有内部人士透露,现在看半小时直播的观众,超过60%都在同时刷其他APP,这广告效果能好才怪。
不知道大伙发现没,最近刷短视频老是碰见村BA、厂牌街球这些内容?这不是巧合!某平台运营总监跟我唠过:"现在推本土赛事,流量扶持是NBA的3倍。" 再说现在年轻人看球习惯变了,集锦>直播>录像的优先级倒了个儿。看个十佳球能收获的点赞,可比守着俩小时直播来得快。更何况电竞、飞盘这些新项目抢走大把年轻用户,平台也得跟着市场风向转舵不是?
记得2019年莫雷事件那会儿吗?当时直接导致15家赞助商集体撤资。现在有关部门对海外赛事引进明显收紧,上个月刚出的文,要求"国内赛事直播时长占比不低于65%"。 再说现在看球渠道也多了去了,会员制、单场付费、二路解说各种花样。有平台试水"比赛切片+付费解锁全场"模式,居然比传统直播多赚了40%。你说这风向变得,跟科比后仰跳投似的,说转向就转向了。
说到底,NBA转播这事儿就像场多方角力的拔河赛。版权方要赚钱,平台要流量,政策要导向,球迷要体验。现在这局面,倒逼着行业往内容精细化、形式多样化的方向发展。咱普通球迷呢,不妨也试试新观赛方式,指不定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