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铁杆球迷发现,央视体育频道突然"断更"英超赛事直播,连集锦都少了。这让习惯了免费看球的观众直呼"扎心",毕竟从前熬夜蹲央视的日子还历历在目。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,英超转播权这潭"深水"里到底藏着哪些门道。
这事儿得从英超转播权的"天价争夺战"说起。2022年英超新一轮中国大陆地区转播权竞标时,单赛季价格直接飙到近2.4亿美元,比五年前翻了近3倍。这可不是个小数目,相当于要央视拿出全年广告收入的12%来填坑。
您可能要问:"央视家大业大还差这点钱?"哎,这账可不这么算。现在看球的主力军都往移动端跑了,电视收视率连年下滑。去年英超在央视的平均收视率只有0.3%,黄金时段广告费每分钟才15万。说白了就是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,这笔买卖搁谁都得掂量掂量。
还有个不能明说的因素——政策风向变化。这两年对境外赛事转播的审批明显趋严,主管部门要求"合理控制引进数量"。英超作为商业化程度最高的联赛,难免首当其冲。再加上国内体育赛事推广的需要,这杆天平怎么倾斜,大家心里都有数。
再说说新媒体平台的搅局。腾讯、咪咕这些"新玩家"可不差钱,去年咪咕砸下7.21亿美金拿下欧冠版权,直接把市场价炒上了天。央视作为传统媒体,既要顾及舆论导向,又要考虑商业效益,这中间的平衡术可不好拿捏。
现在年轻人看球,早就不满足于"准时守直播"了。短视频平台上的赛事集锦24小时滚动更新,短视频平台上解说员比段子手还逗趣。数据显示,超六成95后球迷选择在赛后看精华剪辑,这对需要靠直播时段卖广告的电视台来说,简直是降维打击。
再说付费观赛这事儿,年轻人接受度可比老一辈高多了。某平台推出的"球队通"会员,单赛季298元照样卖爆。这种细水长流的盈利模式,比起电视台"一锤子买卖"的广告模式,显然更对资本市场的胃口。
可能很多人不知道,英超转播权谈判桌底下还藏着国际话语权的较量。英国媒体监管机构Ofcom早就放话,要确保海外转播收益合理回流。咱们这边呢,文化输出的大棋也得步步为营。去年中超版权卖出海外50多个国家,这时候要是还大张旗鼓推英超,确实有点"长他人志气"的意思。
再者说,卡塔尔财团收购曼联的案子悬而未决,沙特资本又入主纽卡斯尔。这些地缘政治因素就像暗流,时不时就要搅动转播权谈判的池水。去年英超突然下架某中东转播商的信号,就是最好的例证。
虽然眼下央视停播英超,但转播格局远未定型。听说已经有省级卫视在接触版权分销商,打算走"农村包围城市"的路子。短视频平台也在试水VR观赛,说不定哪天咱们就能用手机"坐"在安菲尔德球场看台上了。
说到底,这场转播权博弈就像英超赛场上的攻防转换,没有永远的赢家,只有不断的调整。作为球迷,咱们不妨把视野打开——新媒体平台的沉浸式观赛、民间解说的个性表达、甚至元宇宙观赛的雏形,都在重塑着足球文化的传播方式。也许用不了多久,我们怀念的就不再是某个特定平台的转播,而是那份与同好共享激情的纯粹快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