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央视悄咪咪把英超直播改成了录播,这事儿可把球迷们急得直跺脚!本来大伙儿都习惯守着电视机看凌晨比赛,结果一开电视发现放的是前几天的录像,手机里倒是有直播平台在放正片。这种操作直接让评论区炸开了锅,有人调侃"这是怕我们熬夜伤身体?",也有人怒喷"转播权都搞不定还装啥大尾巴狼"。今天咱就掰扯掰扯这事儿的来龙去脉,顺便唠唠国内体育赛事转播那些弯弯绕。
要说这事儿最魔幻的,还得是上周阿森纳和曼城那场焦点战。往常这种强强对话央视五套早早就挂出直播预告,结果比赛当天凌晨三点,球迷们打开电视发现——屏幕里放的居然是三天前布莱顿踢狼队的录像!当时球迷群里瞬间刷屏:"我是不是穿越了?""这年头看个球还得先确认时空坐标?"
更绝的是,央视官网的节目单到现在还挂着"直播"俩字。有较真的球迷特意查了转播权归属,发现爱奇艺和咪咕早就包圆了英超的独家转播。这下大伙儿才回过味儿来:合着央视这是没拿到直播权,但又舍不得英超这块流量蛋糕,才整出这招"挂羊头卖狗肉"。
其实英超转播这事儿,早几年央视可是稳稳的"大哥大"。但自从2019年PP体育砸下7.21亿美元抢到三年独家转播权,这摊水就彻底搅浑了。后来苏宁暴雷,转播权又像烫手山芋似的在腾讯、爱奇艺、咪咕之间来回倒手,现在这三家每年光英超版权费就得烧掉将近20亿人民币。
反观央视这边,这些年明显在收缩体育版权开支。去年连欧冠都放给新媒体平台了,今年五大联赛只剩意甲这个"低保户"。有业内人士透露,央视现在采购英超单场转播权的费用,还不够给当家解说员发半年工资。这转播权买卖,说白了就是用爱发电容易,真金白银玩不起。
别看现在年轻人都捧着手机看比赛,要知道十年前央视体育可是能贡献全年广告收入的35%。那会儿每逢大赛,从演播室灯光到解说员领带颜色都能上热搜。可如今呢?新媒体平台动不动就玩"多路解说""上帝视角",还能边看球边买周边,这用户体验直接把传统电视台秒成渣。
不过话又说回来,央视这波操作倒也不是全无道理。他们手里还攥着奥运会、世界杯这些顶级IP,加上最近在短视频平台搞的"云直播"也算有声有色。只是对老球迷来说,守着电视机看球赛的情怀,终究敌不过资本市场的残酷现实。
现在想看场英超,球迷得先做好数学题:爱奇艺体育会员258/年,咪咕要便宜点但得单独买足球包,要是想看4K还得再掏钱。算下来完整追个赛季,少说也得花三四百块。有网友吐槽:"以前是看广告送比赛,现在是看比赛送钱包。"
但换个角度看,付费模式确实养活了国内体育产业。十年前咱们连个正经足球解说都找不出几个,现在各平台光英超解说就能组两支足球队。只是这免费与付费的平衡点,平台方到现在也没摸准脉。就像这次央视录播事件,说到底还是观众既想要免费午餐,又嫌弃饭菜不够香。
这场转播权风波给行业提了个醒:体育内容消费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分层。硬核球迷愿意为4K画质买单,路人观众就想免费看个热闹。如何在商业变现和大众传播之间找到平衡,恐怕比抢转播权更需要智慧。至于咱们普通观众,且看且珍惜吧,说不定哪天连录像回放都要开会员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