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英国球迷发现,想看自家联赛竟然越来越难——2025年英超本土转播权被天空体育和TNT体育高价垄断,每赛季近70%比赛需付费观看。这种「家门口看不了自家球」的怪象,折射出商业足球与球迷权益的深层矛盾。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,这背后藏着哪些门道?
要说这事儿,得从英超联盟的「饥饿营销」说起。2025年刚签的4年67亿英镑天价合同,直接把比赛场次从200场/赛季暴涨到267场。但您仔细瞅瞅,天空体育独吞了215场,TNT体育包圆52场——好家伙,这俩平台光订阅费每月就得掏50英镑!普通家庭想看全比赛?钱包先得瘦三圈。
更绝的是,连传统免费频道都遭了殃。以前BBC还能播个《比赛日》集锦,现在连集锦版权都被拆分拍卖。有位伦敦老球迷跟我吐槽:「现在看球跟追连续剧似的,得在五个app里跳来跳去!」这种碎片化体验,直接把观赛门槛拉高了几个台阶。
您可能会问:英超这么搞不怕得罪本土球迷?其实人家算盘打得精着呢!海外转播权早卖到100+国家,光亚洲市场就贡献了40%收入。反倒是英国本土观众,在商业模型里成了「可牺牲成本」——毕竟死忠球迷再骂街,该掏钱时还得掏。
不过这事儿也有反噬。曼彻斯特酒吧老板就跟我倒苦水:「以前周末全场爆满,现在买不起转播权的店,客流量直接腰斩。」更别说青少年群体了,街头足球场肉眼可见地冷清——当看球变成奢侈品,足球文化根基难免动摇。
最近倒是有个新变化。亚马逊Prime突然杀入战局,搞了个「单场点播」模式,5英镑看一场焦点战。这招确实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,但英超联盟马上泼冷水:2026年合同到期前,现有转播结构雷打不动。
有意思的是,某些俱乐部开始自己搞事情。比如曼联悄悄测试「俱乐部专属直播平台」,会员费里包含10场独家直播。这种「曲线救国」的路子,保不齐哪天就成主流。不过现阶段嘛...球迷还是得在十几个订阅服务里当「数字流浪汉」。
现在这局面就像个死结:俱乐部要天价转会费,联盟要创收纪录,转播商要收回成本——层层加码下来,普通球迷成了买单的冤大头。最近《卫报》搞的民调显示,18-25岁群体中,只有23%愿意为足球付费订阅,这数据比三年前跌了15个百分点。
不过话说回来,英超联盟也不是铁板一块。有小道消息说,下份转播合同可能会强制保留20%免费场次。要真能实现,也算给本土球迷留了条活路。毕竟足球这玩意儿,要是脱离了街头巷尾的烟火气,再华丽的商业帝国也是空中楼阁。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