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球迷发现,央视体育频道(CCTV5)连续多个赛季未直播英超赛事,这跟十年前每周必看"免费英超"形成鲜明对比。其实啊,这事儿背后藏着版权争夺、政策调整和商业运作的"三重门",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。
要说最直接的原因,那必须得提英超版权费暴涨这事儿。2010年前后,国内转播权打包价每年才1600万美元左右,现在呢?最新周期的中国大陆地区独家转播权被某视频平台以7.21亿美元(约合50亿人民币)拿下,这价格直接翻了30多倍!
央视作为传统媒体,预算审批流程复杂,哪能跟互联网平台拼烧钱?举个例子,2023年腾讯体育光是英超单赛季就砸了2.4亿美元。反观CCTV5,全年版权采购预算据说都不超过15亿,这账怎么算都划不来。
第二个关键点在播出时间限制。英超多数焦点战都在北京时间凌晨开球,像著名的"双红会"经常安排在00:30这种时段。根据总局相关规定,电视台凌晨1点至6点不能直播境外赛事——这条规定在2018年世界杯期间就引发过热议。
更麻烦的是内容审查机制,英超赛场经常出现球迷政治性标语,转播时稍不留神就可能"踩雷"。记得2021年曼城对阵切尔西的比赛中,看台上突然出现敏感横幅,当时某平台的解说员紧急切换画面,这事儿要发生在央视,后果可就严重多了。
从观众构成来看,英超核心受众是18-35岁年轻群体,这批人早就习惯在移动端观赛。数据显示,央视体育频道的观众平均年龄超过45岁,你让守着电视机的叔叔伯伯们看英超?他们更关心乒乓球和女排比赛。
广告收益方面也差着档次呢,英超直播贴片广告主要面向运动品牌、汽车和电子产品,这类金主更愿意在网络平台投钱。举个例子,某运动品牌在视频平台的英超直播间投30秒广告,出价能达到电视端的3倍,这买卖换你你怎么选?
现在想看英超其实路子挺多,手机装个腾讯体育、爱奇艺体育APP,或者整个咪咕视频会员,一个月也就一顿外卖钱。不过要说观赛体验,还是怀念以前央视贺炜、申方剑那批专业解说,现在网络平台的解说员总感觉差点意思。
未来会不会有转机?得看三方面:一是英超版权能否"降温",二是政策是否松动,三是央视能否在融媒体转型中找到突破口。听说央视正在试水"央视频"APP,没准哪天会打包购买新媒体版权,毕竟现在年轻人连电视机都不开了。
说到底,央视不播英超既是无奈之举,也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。咱们球迷虽然有点小遗憾,但换个角度想,现在能选择的观赛渠道反而更多了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