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视连续两个赛季未购买英超版权,让中国球迷只能在咪咕、爱奇艺等平台观看付费直播。这波操作不仅让老球迷直呼"找不到看球氛围",更让英超联盟在中国的商业价值面临缩水风险。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,这场转播权博弈背后的门道。
您知道英超在中国有多火吗?上赛季曼城vs阿森纳的争冠关键战,单场观赛人次破5000万!这相当于把北京上海的人口全塞进直播间。更别提每逢"双红会"这样的经典对决,社交媒体热搜榜前十能占5个席位。
但自从央视停播英超,数据出现明显断层。举个实在例子:去年圣诞大战期间,某平台付费观赛人数同比下跌18%。广告商最先嗅到危机,原本在央视体育频道投放的啤酒、运动品牌广告,今年预算直接砍了三分之一。
表面看是版权费谈不拢——英超联盟开价5年7亿美元,比上一个周期暴涨130%。但往深里想,这里面藏着政策转向。自从"限娱令"出台,央视明显在收缩国际赛事版权投入,转而重点扶持中超、CBA等本土赛事。
不过业内人士透露,真正的症结在分销机制。英超要求独家转播方必须分销50%场次,可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,向来都是"我全都要"的播出模式。这种内容分配矛盾,让双方始终谈不拢。
现在看场英超有多难?会员要买、单场券要抢,碰上焦点战还得提前调试VPN。北京老球迷王叔吐槽:"去年还能全家围坐电视前,现在得捧着手机找盗链,看着看着还弹出澳门赌场广告!"
这种观赛体验直接劝退两类人群:
1. 40岁以上的传统电视观众
2. 三四线城市网络条件差的球迷
某平台数据显示,本赛季新用户增长率同比下跌42%,铁杆球迷正在向免费直播的意甲、法甲分流。
虽说现在局面尴尬,但转机可能就在眼前。英超联盟最近松口,表示愿意为中国市场定制转播方案。有消息称可能在2025年拆分版权包,把免费场次比例从20%提升到35%。
对央视来说,或许该学学BBC的操作——保留关键场次免费直播,同时推出付费增值服务。毕竟英超这块金字招牌,既是流量入口也是文化桥梁。当年轻人开始用"绝杀"、"帽子戏法"这些足球术语玩梗时,谁掌握转播权,谁就握住了Z世代的话语权。
说到底,转播权博弈不是零和游戏。如何在商业收益与观众需求间找平衡点,才是各方该琢磨的正经事。不然等到英超热度真的凉了,那损失的可不只是几个广告费那么简单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