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上海某酒吧直播英超比赛时,工作人员突然要求球迷脱掉自带球衣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。这事儿表面看是「酒吧管太宽」,实则牵扯到英超版权方、本地商户、球迷群体的多方博弈。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,这背后的水到底有多深!
上周六晚上,徐汇区某足球主题酒吧里,二十几个英超球迷正穿着主队球衣准备看曼城vs阿森纳的焦点战。结果开赛前十分钟,店员突然拿着喇叭喊:「穿英超球衣的顾客请换衣服,否则不能入场!」
现场老哥们都傻眼了——这可是英超官方认证的观赛酒吧啊!有球迷气得直接拍桌子:「老子花128块买杯啤酒,连穿球衣的自由都没了?」店员支支吾吾解释不清,最后憋出一句「上面领导通知的」。这事儿当天就上了本地体育论坛热搜,评论区直接炸锅。
后来扒出内部文件才知道,原来英超联盟今年刚更新的转播协议里,新增了条「商业场所不得通过球衣展示进行隐性营销」的条款。说白了,就是怕酒吧利用球迷穿球衣看球的样子打擦边球宣传。
但这事儿透着股怪味儿——按这逻辑,是不是穿AJ看NBA也得管?英超版权方这手伸得未免太长。更离谱的是,协议里还规定「单场比赛球衣出现超过5件,需支付品牌曝光费」。好家伙,这算盘打得我在浦东都听见了!
跟开酒吧的老张聊起这事儿,他猛嘬了口烟:「我们也不想当恶人啊!英超转播权今年涨了40%,现在还要额外收「球衣管理费」...」说着掏出手机给我看账单,光上个月版权支出就占了营收的35%。
更糟心的是执行难度。你让服务员怎么判断顾客穿的是正版球衣还是淘宝货?难不成要挨个查防伪标?有老板偷偷说,现在都让员工穿便装混在人群里,看到穿球衣的就递件普通T恤——整得跟地下党接头似的。
对铁杆球迷来说,球衣就是战斗服。虹口足球场边的老球迷协会会长王叔拍着大腿说:「当年申花保级战,我们光膀子穿球衣在零下3度喊了90分钟!现在看个直播连衣服都管,还有没有点足球文化了?」
年轻球迷也憋屈得很。95后程序员小陈刚花799买了件印着哈兰德名字的球衣:「我理解版权保护,但总不能让我们当沉默的大多数吧?」数据显示,上海英超球迷每年在周边产品上的人均消费超过2000元——这波操作怕是要寒了金主们的心。
这事儿说到底,是国际体育版权在中国市场「水土不服」的典型案例。英超联盟想学NBA搞精细化运营,却忽略了本土消费场景的特殊性——咱们这儿看球讲究的是个热闹劲儿,哪能照搬英国酒吧那套规矩?
版权方、商户、球迷本该是共生关系,现在硬生生搞成「三国杀」。要我说啊,与其在球衣上薅羊毛,不如学学中超搞点「第二现场」互动。毕竟球迷要的是归属感,不是穿着囚服看球的憋屈感!
最后放个彩蛋:听说已经有酒吧在开发「球衣贴纸」,扫码就能把普通T恤变成虚拟球衣...你看,人民群众的智慧,永远走在资本套路前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