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体育编辑,每次想起90年代看英超的日子,眼前总会浮现出冒着雪花的电视机,还有街坊邻居挤在小卖部门口抢遥控器的画面。那时候的英超直播啊,真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集体狂欢。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,那些用天线接收卫星信号、喝着玻璃瓶汽水看球的黄金年代。
现在年轻人怕是没法想象,当年看场英超得有多费劲!您瞅准了——每周六晚上七点半,整条街的爷们儿都跟军训似的往有彩电的人家钻。那时候电视台还没买转播权,得靠卫星锅盖偷接信号。我到现在都记得,张叔家那台21寸长虹电视,每次切到英超频道都得先上演"拍机箱"的保留节目。
"老张头!快把天线往左转半圈!""哎呦喂这雪花飘得,贝克汉姆的脸都糊成马赛克了!"这种时候,解说声早就淹没在滋啦滋啦的电流声里。但你说神不神奇?我们这帮半大小子愣是能脑补出全场战术,看见希勒抡大腿就知道要爆射,瞅见坎通纳竖衣领就自动脑补"国王驾到"的霸气。
要说90年代最牛掰的英超周边产品,必须是街角王胖子开的那家录像厅。每到双红会这种重头戏,二十平米的小屋能塞进五十多号人。王老板叼着红梅烟,左手攥着《足球报》边看边讲:"瞅见没?曼联这个442阵型,吉格斯在左路就跟踩着风火轮似的!"
最绝的是遇到信号中断,这老哥能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画战术图,愣是把十五分钟的卡顿期变成足球讲座。后来听说真有个体育学院学生,靠每周去录像厅"偷师"考上了足球解说员,您说魔幻不魔幻?
那时候谁要是能搞到《英超精华》录像带,绝对能当三天校园风云人物。我们班大刘他爹在海关工作,每周都能搞到香港卫视的录像,那家伙——周一带到学校就跟运钞车押送似的。五毛钱借看一小时,还得排队登记,比现在抢演唱会门票都火爆。
记得有回播到阿森纳49场不败那集,整个初三(2)班男生集体逃了早自习。教导主任推门进来,看见三十多个脑袋齐刷刷转向黑板(电视机藏在讲台下面),那场面简直能上春晚小品。后来听说校长办公室没收的球星卡,摞起来比《辞海》还厚。
现在的小孩总说"梅罗时代",要我说啊,90年代那批英超硬汉才是真男人模板。坎通纳飞踹球迷后那句"海鸥跟着渔船飞,是盼着沙丁鱼呢",到现在都是装X界天花板。罗伊·基恩和维埃拉在球员通道里的眼神杀,比现在什么"绝代双骄"海报带感多了。
最让人唏嘘的是,那个年代的球星是真把球衣当战袍穿。希勒的9号黑金球衣洗得领口都起毛了还在穿,贝克汉姆的莫西干头型引发全校男生集体剃头,教导主任差点以为进了少林寺足球班。这些故事现在讲给00后听,他们估计以为在说上古传说呢!
如今4K超清直播随便看,手机还能多角度回放,但总觉着少了点啥。可能就像老歌里唱的:"有些味道,只能在煤炉上炖出来"。那些蹲在电视机前等开场的期待,那些因为信号中断集体骂街的烟火气,还有进球时整条街同时响起的欢呼声,才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英超记忆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