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全球最吸金的足球联赛,英超在中国拥有庞大粉丝群体。但究竟有多少人看英超直播?官方数据与民间感知存在巨大差异。本文将结合转播平台数据、社交媒体讨论度及线下观赛活动,拆解中国英超观众的"真实画像",带你看懂商业价值背后的流量密码。
英超联盟每年公布的海外观众数据总让中国球迷犯嘀咕——2022/23赛季显示中国观众约1.2亿人次。但注意!这里的统计口径是"触达人次",也就是说凌晨3点打开直播5分钟也算1人次。
实际每周固定追直播的"铁杆球迷"有多少?据腾讯体育内部流出的用户画像报告显示,每周观看完整场次超过3场的核心用户约800-1000万。这个群体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,月收入1.5万以上的男性占比达67%。
爱奇艺体育和咪咕视频的英超会员价格战,暴露了平台方对用户规模的焦虑。2023年双十一期间,爱奇艺体育会员年费从318元直降到198元,相当于每天5毛钱就能看英超,这波操作直接拉动新用户增长40%。
不过有意思的是,付费用户中有23%其实主要用来看赛后集锦。毕竟凌晨2:45开球的比赛,能熬到全场结束的才是真·狠人。有球迷调侃:"闹钟定三点,看完进球回放继续睡,四舍五入也算看了直播。"
说到观赛场景,不得不提遍布全国的英超主题酒吧。成都的"红色风暴"酒吧老板透露,每逢双红会(曼联vs利物浦),200平的场地能挤进300多人,人均消费150元起步。但有个吊诡的现象——半数顾客其实在用手机刷比分,真正盯着大屏幕的不到三成。
这种"氛围型观赛"正在重塑英超的商业价值。阿森纳俱乐部去年推出的"第二现场"观赛包,包含球衣、围巾、啤酒杯套装,在中国卖出8万多套,比某些保级队的上座率还高。
抖音上#英超话题累计播放量超600亿次,但深度内容创作者都在抱怨流量下滑。某百万粉的战术分析博主坦言:"现在做10分钟的长视频,完播率还比不上截取孙兴慜进球的15秒片段。"
这种碎片化传播催生了新型观众群体——他们能准确说出哈兰德的周薪,却不知道曼城上次欧冠夺冠年份。英超联盟显然注意到这个趋势,2024年专门推出"90秒赛事精华"授权包,瞄准的就是这批快节奏用户。
说到底,中国英超观众的数量就像薛定谔的猫——你说他存在吧,付费转化率始终卡在12%左右;你说他不存在吧,每逢强强对话,微博热搜前十里总有三五个英超相关话题。或许真正重要的不是数字本身,而是这个持续二十余年的足球文化现象,仍在深刻影响着中国体育消费的进化轨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