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篮球迷发现,打开电视机里的CCTV5却看不到熟悉的NBA赛事转播了。从"莫雷事件"到版权谈判,中央台与NBA的合作已经历多次波折。这次停播背后既有商业博弈,也牵动着千万中国球迷的看球习惯。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,聊聊这事儿的前因后果。
要说这事儿啊,得先提个冷知识——央视转播NBA从来都不是"免费午餐"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2020年之前的五年合约总价高达**7.5亿美元**,折合每年1.5亿美刀!这数字啥概念?相当于每天要烧掉41万人民币。
但疫情后情况大变样,NBA在中国的收视率从巅峰期的单场1.2亿人次,掉到如今不足3000万。广告商热情减退,央视自然不愿再当"冤大头"。加上腾讯体育5年15亿美元的独家网络转播权,传统电视台的议价空间被严重挤压。
现在看球渠道确实多了去了,腾讯体育、咪咕视频都能看,但老一辈球迷就认准了电视机啊!我家楼下小卖部王叔就抱怨:"手机屏幕还没巴掌大,看个扣篮都看不清!再说这会员一个月30块,够买两条红塔山了。"
更别说很多三四线城市的中老年观众,他们既不会操作智能电视,也不习惯付费看比赛。数据显示,35岁以上观众占央视体育频道NBA收视群体的62%,这个群体转型确实需要时间。
其实仔细看看央视最近的节目单,能发现他们的"小算盘"。欧洲杯、奥运会、亚运会这些国际赛事轮番上阵,再加上本土的中超、CBA联赛,体育频道根本不愁内容。
有内部人士透露,央视正在把资源向**本土赛事**倾斜。去年CBA转播时长同比增加40%,解说团队也扩充到12人。毕竟培养国内联赛的商业价值,比给国外联赛做嫁衣更划算。
这事儿现在还真说不准。据纽约时报爆料,NBA正在和东方明珠新媒体接触,可能通过地方体育频道落地。但考虑到审查机制和转播成本,估计短期内难有突破性进展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的年轻人早习惯多屏互动了。我家00后的表弟就边用iPad看直播,边在虎扑刷弹幕,还能顺手给女主播刷个火箭。这种观赛体验,恐怕是传统电视给不了的。
说到底,这次停播既是商业选择,也是媒介变革的必然。就像当年有线电视取代天线锅,现在轮到流媒体颠覆传统电视台了。咱们这些老球迷啊,要么跟上时代,要么就只能守着录像带回味乔丹的绝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