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数字经济浪潮下,江口县将闲置体育馆改造成直播基地,不仅盘活了公共资源,更成为当地产业转型的试验田。这里融合了文旅推广、农产品销售与人才孵化,用一根网线串联起乡村振兴的多元可能。
说到这儿,可能有人会问:一个老体育馆怎么就能变身成“流量工厂”?其实啊,这事儿还真有点门道。江口县去年调研发现,全县有23%的年轻人从事短视频创作,但普遍面临设备短缺、场地受限的问题。这时候,那个占地8000㎡、空置率超60%的体育馆突然进入了决策者的视野。
一、旧瓶装新酒的空间革命
走进基地的瞬间,你会发现原来的篮球场被改造成了
360度环形直播间,观众席则变成了可容纳200人的培训中心。这种改造可不是简单的“敲墙装修”——他们特意保留了体育馆的钢架结构,用LED屏幕模拟出苗绣纹样,既节省成本又凸显地域特色。工作人员老张跟我说:“以前运动员在这里流汗,现在主播们在这儿创造价值,这空间算是真正活过来了。”
二、一根网线撬动的经济生态
基地运营半年后,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态系统:
- 早上9点:农产品直播间飘出梵净山茶油的香气
- 下午2点:非遗传承人在虚拟直播间演示傩戏面具制作
- 晚上8点:本地网红带着网友“云游”亚木沟景区
特别要提的是他们的
“流量反哺”机制——头部主播必须带3个新人,这种“传帮带”模式让基地的GMV月均增长27%。去年双十一,腊肉单品销售额直接破了百万,连带着周边5个乡镇的熏制作坊都忙得脚不沾地。
三、比赚钱更重要的事
你以为这就是全部?那可就小看他们了。基地二楼专门开辟了
“银发直播间”,手把手教老人用智能手机。58岁的王婶现在每周直播卖蕨根粉,还学会了用数据分析客户群体。更让人触动的是残疾人创业区,聋哑主播小杨用手语直播竹编工艺,评论区实时配有AI手语翻译,这种科技温度让我这个老记者都鼻子发酸。
站在体育馆顶层的观景台,能看到快递车在基地外排成长龙。工作人员说,接下来要开发
“VR溯源直播”,让消费者直接“走进”猕猴桃种植基地。或许在不远的将来,这个西南小城的体育馆故事,会给更多县域经济转型带来启发——毕竟,当旧空间遇见新经济,碰撞出的从来不只是火花,更可能是燎原之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