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英超球迷炸锅了!爱奇艺突然宣布新赛季部分场次不直播,很多冲着「全程观赛」开通会员的观众直呼被坑。这事儿到底能不能索赔?怎么操作?背后藏着哪些行业潜规则?咱们今天掰开揉碎了聊聊。
8月10日凌晨,眼巴巴等着看社区盾杯的球迷发现——爱奇艺体育页面压根没!直!播!官方公告轻飘飘甩出句「因版权方要求调整」,转头就把比赛塞进收费更贵的「英超全季通」。好家伙,年初卖会员时铺天盖地宣传「238元看全部380场」,现在整这出?不少老铁气得直拍大腿:「这不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嘛!」
第一板斧: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53条写得明明白白——预付费服务擅自变更内容,必须退钱!爱奇艺用户协议里虽然藏着「可能调整赛事权益」的条款,但律师朋友跟我说,这种格式条款要是没加粗标红提醒,打起官司来未必好使。
第二板斧:广告法第28条更狠,虚假宣传最少罚20万起步。当初宣传页面上「全程直播」「380场全覆盖」的承诺,现在看简直就是给自己挖坑。有细心的网友已经截图保存了当时的宣传海报,这波操作可能让平台吃不了兜着走。
第三板斧:民法典第577条关于违约责任的规定也不是吃素的。北京互联网法院去年就判过类似案子,某视频网站因为临时下架剧集,被判给用户退30%会员费。这次英超事件要是闹上法庭,估计平台方也得掉层皮。
1. 收集证据别手软:赶紧把当初的会员购买页面、宣传文案、客服聊天记录统统截图。特别是那些写着「全赛季直播」的宣传语,这都是实打实的证据链。
2. 找客服别客气:直接拨打950400客服热线,要求根据《消保法》退差额。注意要录音!如果客服拿「最终解释权」搪塞,直接甩出法律条文怼回去。
3. 多渠道投诉:12315小程序、黑猫投诉平台、消费保网站三管齐下。有广州的球迷组团投诉,3天就收到爱奇艺的补偿方案——免费领一个月体育会员。虽然不算完美,但至少能出口恶气。
这事儿背后藏着体育转播的「拆包销售」潜规则。英超联盟把版权切成「全季通」「单场券」「豪门套餐」等七八个产品包,平台为了分摊成本,往往把热门场次单独拎出来卖。去年某平台欧冠决赛临时收费的骚操作,跟这次套路简直如出一辙。
更绝的是「版权套娃」玩法——爱奇艺其实是从新英体育手里转买的版权,而新英体育的授权范围随时可能调整。这里外里转手两三次,最终解释权就成了踢皮球的最佳借口。
现在三大平台各有各的坑:
• 爱奇艺搞「会员分级」
• 咪咕玩「解说付费」
• 腾讯体育搞「球队通」
建议大伙儿下次买会员前,务必看清「除外条款」,最好选能按季度付费的平台。有老司机支招:不如几个铁杆球迷拼车买会员,既分摊成本又降低风险。
说到底,这次风波给整个行业敲响警钟——玩文字游戏忽悠球迷的时代该结束了!平台要是再搞「薛定谔的直播」,迟早要被球迷们用脚投票踢出局。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