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民健身热潮与赛事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,鹰潭体育广播电视台通过创新直播模式,打造出集专业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视听平台。本文从技术突破、内容策划、用户互动三个维度,揭秘其如何用“小切口”实现“大传播”,成为区域性体育媒体标杆。
一、打破传统直播的三大桎梏
作为地市级体育媒体,鹰潭台曾面临资源有限、设备老旧等现实困境。不过他们硬是
用“巧劲”破局,比如:
- 通过云导播技术实现多场地信号切换,单场直播成本降低40%
- 自主研发手机直播稳定器,让民间赛事也能获得专业级画面
- 建立本地运动员数据库,解说员能随时调取选手成长故事
记得去年龙虎山国际马拉松直播时,解说员突然插播参赛者李大爷“从癌症康复到完赛”的励志故事,收视率瞬间飙升2.3倍,这种
人情味叙事确实戳中观众泪点。
二、内容矩阵的立体化构建
不同于单纯转播赛事,他们打造了
“赛事+服务”生态圈:
- 晨间《动感鹰潭》带练八段锦,吸引中老年群体跟练
- 午间《冠军食堂》揭秘运动员营养餐,带货当地农产品
- 晚间《赛事重播+专家复盘》形成二次传播热潮
特别是疫情期间开发的
“客厅挑战赛”,通过直播连麦让观众居家参与平板支撑比拼,单场互动量突破10万+。这种
“反哺式内容生产”既激活用户参与感,又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。
三、技术赋能下的传播革命
走进他们的导播间,能看到不少
“土法创新”:
- 用AR技术还原古越族狩猎场景,让民俗体育焕发新生
- 5G+无人机航拍构建三维赛事地图
- 方言解说频道覆盖农村地区,覆盖率提升65%
今年元宵节舞龙直播中,他们尝试
多屏同传技术,主屏跟踪龙头特写,子屏呈现队形变换,这种
“沉浸式直播”让网友直呼“比现场看得更清楚”。
四、未来发展的双轮驱动
面对新媒体冲击,鹰潭台正在构建
“两翼齐飞”战略:
- 深耕本土化:建立县域体育网红孵化基地,培养“带乡音”的体育主播
- 拥抱智能化:测试AI剪辑系统,实现精彩片段30秒自动生成
听说他们还在和高校合作开发
“体感交互直播”,观众能通过手机控制摄像机位,这种
“观众即导播”的理念或许将改写传统直播逻辑。
从设备简陋的演播室到区域体育传播高地,鹰潭体育广播电视台用十年时间走出“小台大作为”的创新之路。当其他媒体还在纠结收视率时,他们早已把直播变成连接城市活力的纽带,这份“以用户为中心”的坚持,或许才是地方媒体转型升级的真正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