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里约奥运的跳水男台决赛,那可是中国跳水队的经典一战!当时21岁的陈艾森顶着压力,在最后一跳用「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两周半屈体」的超难动作,硬生生把金牌从老对手手里抢了回来。这录像现在翻出来看,还是让人肾上腺素飙升!
比赛刚开始就整了个大活,陈艾森第一跳的407B(向内翻腾三周半屈体)入水时水花大了点,直接掉到第三名。场边教练的脸唰地就黑了,观众席上更是响起一片「哎哟喂」的叹息声。这时候墨西哥选手加西亚倒是稳得一批,前两跳都拿了90+的高分,解说员急得直拍桌子:「这分差眼看着奔20分去了!」
要说小伙子心理素质是真过硬!第三跳的626B(臂立向后翻腾三周屈体)跟尺子量过似的,7个裁判里有4个打出10分。你看录像慢放,他腾空高度足足3米多,转体时连头发丝儿都没乱。这跳直接刷出108分的单轮最高分,总排名「噌」地蹿到第二位。现场老外解说都破音了:「Chen is flying!He's rewriting the rules of diving!」
决定胜负的最后一跳,陈艾森选了难度系数3.8的109B(向前翻腾四周半屈体)。这个动作当时全球没几个人敢在决赛用——转体速度稍微慢点就得拍水花。只见他起跳时小腿肌肉绷得跟钢筋似的,空中那四圈半转得跟陀螺一样利索。入水瞬间全场安静了半秒,接着计分屏跳出112.10分!总成绩585.30分反超加西亚2.3分,观众席直接炸成烟花现场。
仔细看慢镜头回放,这冠军拿得是真讲究:
1. 入水角度控制到几乎垂直,水花就冒了几个小泡泡,跟烧开水似的咕嘟一下就没了;
2. 转体时下巴贴紧胸口,这招能减少空气阻力,多转半圈就是靠这个细节;
3. 手臂打开时机卡在转体结束前0.3秒,既保证动作完整度,又为入水留出调整空间。
赛后技术统计显示,陈艾森的平均腾空时间比对手多0.15秒,别小看这眨眼都来不及的瞬间,多出来的滞空时间够他完成大半圈转体了!
这块金牌可不止是奥运冠军那么简单,它标志着中国男子跳水正式进入「难度王」时代。以前咱们靠的是动作稳定,现在连最难的动作库都攻克了。陈艾森赛后采访说得实在:「外国选手不是爱拼难度吗?那我们就用他们的绝招打败他们!」
现在回看这场录像,你会发现很多现役选手都在模仿他的技术细节。就连美国队教练都承认:「里约那场决赛改写了跳台跳水的训练体系,我们现在每周必须安排两天专门练转体速度。」
所以说啊,这录像不只是场比赛记录,根本就是本活的跳水教科书!下次再看的时候,记得重点盯着他的起跳角度和转体节奏,保准你能看出新门道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