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国内体育赛事转播的头部平台,咪咕手握欧冠、CBA等重磅资源,却唯独缺席英超这块"黄金蛋糕"。这事儿得从英超版权的特殊生态说起——天价竞标、用户争夺、商业博弈层层嵌套,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潭深水。
英超联盟的海外版权要价堪称"体育界印钞机",光是2022-2025周期的中国大陆版权就炒到7亿美元。咱算笔账:按单赛季380场算,每场直播成本超过40万美元,这还不算解说团队、服务器这些固定开支。
咪咕现在手里攥着NBA、欧冠这些硬通货,再吃英超容易"消化不良"。就像咱老百姓说的"钱要花在刀刃上",与其砸钱买英超,不如把现有赛事运营扎实。再说这两年经济大环境摆在这儿,连腾讯体育都砍了NBA部分场次,可见平台方压力多大。
仔细看咪咕的用户群,凌晨三点看欧冠的真铁杆占了大头。反观英超主要观众是上班族,更习惯晚饭时间的黄金档。这俩群体就像油和水——欧冠粉要深度解说,英超迷图个热闹氛围,运营策略根本玩不到一块儿。
再说个冷知识:咪咕App里足球版块日均停留时长才35分钟,不及篮球版块的一半。这数据一摆,决策层肯定得琢磨:花大价钱买英超,到底能不能留住用户? 毕竟现在各家平台都在搞精准运营,谁也不想做赔本买卖。
其实英超转播权早被新英体育打包卖给爱奇艺,这招"二道贩子"操作直接把价码抬上云端。更绝的是合约里藏着"优先续约权"条款,其他平台想截胡?得先过新英体育这关。
别忘了还有抖音、快手这些新玩家虎视眈眈。上赛季欧冠决赛,抖音靠着免费直播狂揽6000万观看量。面对短视频的降维打击,咪咕要是再跟风抢英超,搞不好就成了"花钱帮别人培养用户习惯"的冤大头。
说到底,体育赛事转播早不是"有播就有赚"的年代了。从央视到地方台,从乐视到PP体育,栽在版权坑里的前车之鉴还少吗?咪咕这波操作,看似保守实则精明——把好钢用在刀刃上,或许才是长线生存的王道。